上海切换区域
关闭
C
长沙
S
上海

什么是特色小镇

佑佑商服 2024-03-11 14:36
79

什么是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指聚焦特定细分产业,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建设特色产业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布局优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它是小规模、组团式、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抓手,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 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五个融合”,即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实现产镇融合;以文化传承为内涵,实现文旅融合;以旅游开发为契机,实现景区融合;以农业开发为特色,实现农旅融合;以环境改善为重点,实现生态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要突出“特色”二字。要有鲜明的产业形态,要有独特的人文气息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自然禀赋。如果没有产业形态和独特资源禀赋,特色小镇建设就会失去依托。 要有鲜明的产业形态。

什么是特色小镇

1.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实现产镇融合

特色小镇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产业。这种特色产业不是简单的工业化生产,而是一种创新性的产业模式。比如,特色小镇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经济模式,还可以是一种文化。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协调上,也要考虑其关联性和兼容性。
因此,特色小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工厂+小市场”的产业集聚体,而要理解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产业区。要实现产镇融合,就需要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要突出小镇的“特”字,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制造业。要突出小镇的“新”字,通过产城融合来拓展发展空间,改变“大城市病”和“农村病”问题。要突出小镇的“绿”字,以绿色为核心理念,以绿色科技为支撑,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要突出小镇的“文”字,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间。

2.以文化传承为内涵,实现文旅融合

历史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依托。要把传承历史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把小镇的建设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
要充分挖掘特色小镇所处地区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整理、利用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的过程就是提炼特色小镇内涵和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的过程。
要依托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以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小镇为目标,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旅游+”“+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特色小镇发展空间和功能。构建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观光休闲产业体系。

3.以旅游开发为契机,实现景区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中要以旅游开发为契机,实现景区融合。景区融合就是以旅游发展为抓手,实现古镇和景区的一体化。通过打造古镇、田园综合体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景区融合要着眼于提高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满足游客体验、参与和互动的需求。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因此,要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有吸引力的景区,实现景区融合。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联动,实现景区间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进一步扩大特色小镇在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

4.以农业开发为特色,实现农旅融合

农旅融合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形态,也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农旅融合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如有人认为“农旅融合就是卖农产品”、“搞农业旅游就是搞农民的休闲旅游”等。这些错误认识误导了特色小镇建设,导致许多地方的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旅游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因此,要推进特色小镇发展,必须要解决认识问题。
一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认识,不能把农旅融合理解为“卖农产品”、“搞农业旅游”等;二是要让各级政府转变观念,不能以 GDP考核为标准衡量特色小镇建设成效;三是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5.以环境改善为重点,实现生态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把小镇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布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工作。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要加强环境治理。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加强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特色小镇环境优美。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人口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管理。

6.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特色小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为建设绿色特色小镇指明了方向。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要科学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和规模,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要保护好原有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严格保护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
建设特色小镇,不能一味追求高科技、大投入、大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发展阶段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小镇建设模式和开发时序,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高成本高投入。要科学确定特色小镇的空间范围和边界范围,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和破坏。要注重保护好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

7.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特色小镇是企业投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平台,政府应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激发社会主体活力。
一是完善制度供给。尽快出台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评价标准,制定扶持政策,明确实施主体和推进机制。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应制定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产业定位、用地规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要求,在土地保障、财政支持、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明确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选择一批有条件的特色小镇,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四是推动规划落地。各地要组织编制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导纲要。
五是落实人才保障。加大对特色小镇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8.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多层次的,既需要政府主导又需要企业运营

特色小镇建设既需要政府主导,又需要企业运营,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协同作用,可加快特色小镇建设速度。从国外经验看,特色小镇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主导,在政府指导下实现建设;二是由企业主导,在企业主导下实现建设。政府主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主要解决资金、人才和政策等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探索,如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安徽的“百镇建设行动”等,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探索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不是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行为、企业过度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组织过度介入行政管理,就会导致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乱象。

9.政府要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环境

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省、湖南省、贵州省等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比如,浙江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要建成200个特色小镇。浙江省还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个特色小镇,到2025年,建成2000个以上。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加快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政策措施理解不到位,有的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观望、等待甚至等待观望的心理,等政策一出台就行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等特色小镇建设缺乏有效指导。

10.特色小镇的发展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应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平台,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供给和需求等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当地实际出发,注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注重挖掘文化底蕴、注重优化人居环境、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搞大跃进式“一哄而上”和政绩化“形象工程”。
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建设路径和运营模式,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11.特色小镇应该是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小镇

特色小镇在建设中,要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备、材料和工艺,加大可再生能源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应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海绵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
要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鼓励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升级。
要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加强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小镇的绿色低碳环保发展。同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观念,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12.特色小镇应该是人文气息浓厚、文化氛围浓郁、自然环境优美的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突出“特色”二字,以“特色”二字来引领,而不是“千镇一面”。特色小镇不能简单复制别人的成功案例,更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建筑风格、风俗民情等,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小镇风貌。
特色小镇应该是自然风光优美、环境舒适宜人的小镇,既要有青山绿水,也要有鸟语花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镇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科学论断,更是至理名言。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在建设特色小镇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同时还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促进现代文明发展。
特色小镇应该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独特的人文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特色小镇要能够充分体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追求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独特的人文气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13.特色小镇应该有鲜明的产业形态,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成功经验

特色小镇不是建一座城市,而是要建一个有特色的小镇。要按照产业的核心要素,培育一批拥有独特资源、鲜明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产业,打造一个聚集高端要素、引领发展转型的“生态圈”,让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在这里高度集聚、相互融通、高效运行,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特色小镇必须是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小镇。要紧盯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依托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平台,形成产业链,打造创新链。要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以“特而强”为追求目标,将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精做强,打造成行业领军企业。

14.特色小镇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

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原有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传承特色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中,要保持村庄的传统格局、肌理和风貌,维护村落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村落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体量、建筑形态、空间格局和历史文脉,避免大拆大建。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坚持保留原有风貌,不搞大拆大建。要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特色小镇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活力。要把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融入大众生活。要推进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旅游产业发展,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特色小镇旅游产品体系。
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规划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建设等。

15.特色小镇应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平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

特色小镇不是城市化的简单延伸,而是一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不会成为大城市的“郊区”,也不会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平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特别是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小城镇。同时,特色小镇要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镇水平;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足,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现象比较普遍;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佑佑商服

编辑者: w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