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区域
关闭
C
长沙
S
上海

上海产业园区的三种空间模式

佑佑商服 2023-05-22 10:49
226

上海产业园区的三种空间模式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产业园区发展与全国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上海产业园区的建设经历了从“园”到“城”,再到“区”的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启动了以产业园区为主体的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上海先后建立了浦东张江、外高桥、松江新城等一批新的产业园区,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松江科技园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此为基础,上海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包括上海软件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 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临港产业区和五大新城为重点发展区域的“1+2+5”产业格局。其中,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产业集聚区之一,已成为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同时,作为中国大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在空间上也进行了不断拓展。目前,浦东新区已形成了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以临港新片区为重点的“一核一带”空间发展格局。通过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浦东新区正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

上海产业园区的三种空间模式

1.“园”:以园区为主体的城市空间拓展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上海先后建立了一批产业园区,并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上海还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松江科技园区等。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于19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0年6月,张江高科技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1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4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被国家批准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
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于1992年7月1日,是中国大陆首个国家级保税区。2008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准外高桥保税区成为我国第二个保税区。截至2018年底,外高桥保税区已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5家、外资研发中心42家、国际组织14家、总商会2家。
松江科技园区成立于1990年12月,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已成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松江科技园区于2008年4月由松江工业区整体搬迁至现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于2013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截至2018年底,上海有4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省级高新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浦东新区拥有张江、金桥、外高桥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松江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松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松江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闵行区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闵行区高校科技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可以说,在“园”阶段,上海的产业园区建设以产业园区为主体,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产业经济。虽然在空间上呈现出从“园”到“城”再到“区”的演进特征,但其本质是产业园区的空间扩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

2.“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拓展

从产业园区的空间建设来看,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即通过园区的空间发展来带动城市功能的完善。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来改变城市发展的模式,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并为企业提供生产生活便利设施,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现代化产业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按照“老城不动、新城做大”的思路,着力构建“一城多园”的产业空间格局,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以漕河泾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代表的一批工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在发展中注重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吸引了大量产业集聚。目前,上海共有各类产业园区80余个,其中近一半属于“新城做大”模式。
以漕河泾开发区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为了改变城市中心区域发展不足的现状,上海决定将外高桥保税区打造成一个产业集聚的现代化新城。1984年5月,外高桥保税区成立。随后几年间,外高桥保税区围绕电子信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与此同时,随着各类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向园区集中,整个保税区逐步从单一产业园区转变为集产业、居住、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外高桥保税区“城”模式对上海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拓展实现了产城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了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外高桥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加快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提高工业园区周边道路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其次是将产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融合在一起;最后是注重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通过以“城”带“园”和以“园”促“城”两种模式实现了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上海五大新城已基本建成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宜居、特色鲜明突出、综合承载力较强的现代化新城。其中,松江区形成了以漕河泾开发区为中心、嘉定新城为副中心、松江新城为重点、青浦新城和青浦副中心为拓展区的“一城多园”格局;奉贤区形成了以临港新片区为核心、南桥新城为重要组成部分、南桥湾区域为拓展区的“一核三带多园”格局。

3.“区”:以园区为载体的集聚功能提升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以浦东、松江、闵行、宝山等区域为重点的五大新城。其中,浦东新区是上海城市空间拓展的主战场,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区。通过五大新城建设,上海将形成“一核引领、两翼齐飞、三带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一核”指由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共同组成的浦东新区“核心引擎”;“两翼”指以黄浦、静安、虹口、杨浦为代表的四个老城厢区域;“三带”则分别指嘉定区南部城市发展带、闵行区南闵路科技创新带和奉贤区北部功能拓展带。在五大新城建设中,以临港新片区为龙头的城市发展带也成为了新时期上海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

佑佑商服

编辑者: wyl